400-810-1819 微信扫码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

随糖·医学常识 | 化验结果不可盲信,这些异常并非疾病“宣判书”

类别:新闻 时间:2017-11-12 阅读:

一般而言,医学检验结果具有诊断意义,但也有一部分检验结果只有提示作用,也就是说阳性结果并不意味着患有某种疾病。所以要客观对待检验结果。

现代医学对于唾液、血液、尿液、粪便及一些体内分泌的液体等都能进行检查,包括其中的蛋白质、糖、脂肪、胺类、含氮物,还有大量的糖蛋白等。


这些物质在体内都存在于特定的部位,且都能保持在一定的含量范围。如果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出现了,或者虽然在可以出现的地方出现了,但是含量增加了,这意味着体内的某一器官或者某一组织可能出现了生理范围外的变化,医学上称之为病理变化。


这表明体内的调节系统已经不能进行正常调节或者超过了机体的正常调节能力,意味着体内可能出现了疾病。


由于大量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了这些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和对疾病的标记或者提示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而且事实也证明这些检查结果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观测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是如何正确看待这些检验结果也非常重要。


一般而言,大部分的检验结果都具有诊断学意义,也就是说阳性结果意味着患有某种疾病,如血脂、血糖、血白细胞过高等。


但是,也有一部分的检验结果只有提示作用,也就是说阳性结果并不意味着患有某种疾病,如血液中白蛋白增高,二氧化碳结合力增高,白蛋白的暂时性升高,血钠的增加和降低,某一项肝功能指标的升高,乳酸脱氢酶的升高,这种单项的升高,确实并不能证明出现了什么异常或者得了什么疾病。

还有一些具有一定的诊断作用,但是诊断价值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证实的,如一些肿瘤的标记物癌胚抗原、CA125等,这些标志物的升高,其诊断阳性率也只有20%~40%。


在临床上,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通常还不能确定是什么疾病,只能是观察并进行复查。但是如果这种情况是长期出现,如每月复查,连续3 个月以上,且逐渐增加,那么就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检查和筛查。


一般医生会对可能怀疑的疾病进行针对性检查,可能会查出某种疾病,也可能在检查的过程中这种异常的指标逐渐好转并恢复正常。


因此,对于检验结果,需要结合大量的临床医学知识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而不能简单地看其增高或者降低而认为自己患有某种疾病。


如果您的检验结果有问题,可以找医生看一下,并给你解释一下,医生会告诉你是进一步检查,继续进行观察,或者重复检查一次。这时候不要太紧张,将这个工作给交医生去做,这是医生职责范围内的事情。


记得有一次,一位女士的检查结果发现了其血糖很高,由于她的年龄不是很大,心里很紧张,医生在询问了她是否有家族史、饮食习惯及她自身身体状态后建议她改天再查一次,结果再查一次后,血糖在正常范围。她还不放心,第三次再抽血查一次,结果还是正常范围。这位女士才完全放心。


这个结果告诉我们,对于有时候一些检验结果并不一定能反映真实的情况,其原因可能是检验本身偶然的因素(如检验试剂的问题);也可能是患者本身的问题,如抽血时过度紧张、进食后抽血或所服用药物等都可能会影响血糖等。


当然绝大部分的情况下,检验的结果是非常准确的,但是对结果的判断是要找医生,而不是对检查结果的过度紧张,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烦恼。

上一篇:听闻心脏手术应选择在下午进行?是真的吗?
下一篇:本周北京看病经典病历回顾(七) 返回上级目录